AIGC兴起 ≠ 元宇宙衰亡,AIGC技术驱动元宇宙文艺复兴之路的视野与机遇

引言

在过去的几年中,“元宇宙”概念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视为数字世界的未来。然而,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曾经在科技界炙手可热的“元宇宙”却迎来了至暗时刻。

就连宣布“All in元宇宙”的Meta,2022年也亏损137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再度亏损77亿美元,并裁员1万人;其次是微软,今年微软不仅关闭了AltspaceVR平台,裁撤了工业元宇宙部门,甚至还砍掉了MRTK团队 ;而迪士尼更狠,其直接裁掉了整个元宇宙研发部门。与元宇宙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正受到资本的追逐。2023年开年以来,受ChatGPT驱动,国产大模型一时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据《经济观察报》7月份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就已经出现了106个大模型。不过,AIGC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元宇宙的衰落,或许,未来AIGC才是推动元宇宙世界文艺复兴之路的最强动力。
AIGC兴起 ≠ 元宇宙衰亡,AIGC技术驱动元宇宙文艺复兴之路的视野与机遇
正文如下
元宇宙现状:“跌落神坛”?
AIGC兴起 ≠ 元宇宙衰亡,AIGC技术驱动元宇宙文艺复兴之路的视野与机遇

在经历最初的 “高光时刻” 之后,元宇宙产业很快进入了所谓的 “幻灭期”。当年这个被寄予无限厚望的技术潮流,迄今为止仍未诞生“杀手级”的应用。在普罗大众看来,元宇宙及其背后的VR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局限于娱乐游戏领域。然而,在更广泛的实际生活中,这些技术的 “威力” 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尤其是在被寄予厚望的教育和医疗行业,通过使用VR技术和元宇宙概念提供的“沉浸式” 体验,以提高用户直观认知能力并提升业务效率的设想,长期以来仍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关键实用性应用的缺失,已成为当前元宇宙产业面临的难题。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其一,元宇宙技术所提供的 “第二世界” 的体验效果距离真正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仍有较大差距,在公众眼中,它只是一个昂贵但用途有限的“游戏设备”;其二,由于元宇宙被贴上了 “游戏” 标签,降低了传统行业与之主动对接的积极性,因此,元宇宙通过构建 “第二世界” 或者 “第二人生” 深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宏大愿景,更多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诚然,投身于元宇宙行业的IT巨头,目标不可谓不宏大。从当年Facebook毅然把公司名称直接改成了 “元” 公司(Meta),就可以看出其确实想在该领域干出一番天地的决心。而诸如苹果、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同样对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抱有觊觎之心。然而,尽管人们对元宇宙产业有着极高的期待,但这一领域并未像个人电脑、移动互联网那样实现飞跃性进步。

同时,为元宇宙提供技术支持的VR技术呈现起伏不定的趋势,未达到市场预期。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全产业链对VR技术的接受程度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其二,VR技术对配套技术要求较高,意味着在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以及机器算力等交叉领域的技术取得突破之前,VR技术的真实效果仍难以满足大众的期望。换言之,要实现 “元宇宙” 在视听触等综合感官上的逼真效果,与真实世界无缝对接,还需要克服许多挑战。只有在补齐这些短板之后,VR技术在 “用户体验” 方面的先天不足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于是,在耗尽了消费者与金融市场玩家的耐心之后,元宇宙从高峰走向低谷,不可避免地进入 “幻灭期”。

元宇宙困境:技术不成熟

事实上,“元宇宙” 并非近年来才出现的新概念。在以Meta为首的IT巨头将这一理念引入消费端之前,其在商务领域已经默默潜伏生长了十余年。早在2007—2008年,以 “第二人生” 为代表的应用就已经悄然开始将现实中的场景复制到数字端,并通过VR设备进行全方位呈现。然而,在缺乏理想商业模式的背景下,这一技术浪潮在一两年后就偃旗息鼓了。

之后,业内IT巨头也曾掀起过一轮蜂拥开发VR头戴式设备的热潮,包括一些智能手机生产商也曾试图搭上这班 “顺风车”。许多开发者认为,作为小屏幕呈现工具,VR眼镜可以完全或至少部分替代手机的功能。但结果还是事与愿违。一方面,当时VR设备在硬件上仍难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其交互手段也无法得到用户的认可。因此,相关设备注定只能是试验性产品,很少有用户会去真正购买。即使已经购买,在新鲜感消退后,用户也不会经常使用这些设备。

AIGC兴起 ≠ 元宇宙衰亡,AIGC技术驱动元宇宙文艺复兴之路的视野与机遇在硬件设备领域碰壁后,元宇宙行业的从业者试图从软件领域破局,希望将其与区块链、NFT以及今年的热点——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此外,业内人士还期待基础设施领域的突破——比如更强大的芯片算力、更高速的移动网络,能够弥合数字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鸿沟。一方面,这将使画面解析度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解决 “信息交互延时” 这一棘手问题。然而,至少在目前,我们仍需等待观望。

回到硬件话题上,虽然VR眼镜的屏幕尺寸相对较小,但离眼睛更近,因其设计与制造需要人体工学等交叉技术的高度介入,这不仅涉及 “电脑” 的问题,还需要考虑 “人脑”自身的生理状态与认知规律。此外,与触屏式设备相比,头戴式设备对使用的舒适性、设备定制化以及轻量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期的VR显示屏曾被称作 “把两台显示器直接挂到脸上”,这种负担和压迫感,很少有人能够忍受。

于是,VR及其衍生的元宇宙技术若希望实现进一步的突破,与其他技术领域的合作就势在必行。在这些领域中,与元宇宙技术关系极为紧密的技术之一便是 “脑机接口” 技术,它能够实现人脑与电脑之间的直接沟通,解放人的双手和嘴巴,通过大脑理念直接向机器下达命令,这普遍被视作连接真实宇宙与 “元宇宙” 的关键桥梁。而另一技术,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 “电脑” 模拟人脑功能的人工智能技术。

元宇宙未来:AIGC 破局

事实上,破局的切入口更多只能来自软件领域。在元宇宙领域的应用中,大量数字人的生成若仅依靠人类手动完成,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同质化问题。通过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将使开发过程更加高效且平民化,甚至无需专业程序员介入,普通的应用端人员也能按需借助人工智能生成自己的应用场景。

举个例子来说,利用诸如GPT这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企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在元宇宙环境中为公司不同产品线生成大量数字人,并在元宇宙平台上与用户进行对话。如此,人工智能与元宇宙的技术优势将相互补充,使企业能够节省大量实体市场调查的人力成本,并获得高度匹配的反馈结果。

鉴于 “虚实相生” 是元宇宙的核心特性,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可以起到相互赋能强化的作用。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显著降低了元宇宙场景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元宇宙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交互体验,这与传统的互联网交互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人与机器之间的输入、输出显得冰冷且机械化。举例来说,ChatGPT固然已经可以模拟人类的语言方式,但如果是在网页端,使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式的智能客服通过对话框吐出一堆文字,客户仍会觉得冷冰冰不近人情。然而,如果在元宇宙平台中,NPC以人类的形象出现,用人类的声音表达同样的话语,观感就会大不一样。

AIGC兴起 ≠ 元宇宙衰亡,AIGC技术驱动元宇宙文艺复兴之路的视野与机遇

更重要的是,借助AIGC技术,用户可以迅速构建元宇宙场景。例如,只需导入一张风景图片,人工智能便能够自动生成一个与图中完全一致的公园场景,时间可能仅需几分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传统模式下,使用系统内置元素手动搭建这样的场景则可能要耗费三四天的时间。得益于这样的技术,许多教育、医疗领域的场景都可以水到渠成地迁移至元宇宙平台。尤其是在现实中存在危险、成本高昂或者受伦理限制难以广泛实施的实验性操作,都可以通过元宇宙场景得到实现。

因此,在软件领域,尤其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被视为元宇宙的真正突破点。而之前所提到的现实层面的硬件限制,假以时日终究能够化解。诸如画像解析度不足、交互传输网速受限,以及设备舒适性欠佳这些状况,相对而言都是小问题。场景内容的升级迭代,以及应用场景的拓宽与推广,才是未来元宇宙技术能否迎来井喷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元宇宙系统开发成本仍居高不下的今天,选择与人工智能结盟显然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两者有望相互促进、彼此推动,并共同应对挑战。目前,GPT仅初步实现了让机器理解并模拟人类说话的能力。接下来,让系统理解人类的身体动作并作出相应的交互,即所谓的 “身体计算”,将成为元宇宙与人工智能交互进化过程中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简而言之,人工智能使电脑能够高度模拟人类的一举一动,而元宇宙则让你相信那个模拟了人类一举一动的人工智能可能真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元宇宙” 才能名副其实。

而反过来,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而言,元宇宙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据训练平台。在元宇宙空间中,用户可以参与并进行社会互动,因此,这种环境可以实时输出人类行为数据。这是Web2.0时代无法收集到的、质量更高、频率更高的数据源,对于人工智能而言,这是极好的训练素材。此外,在真人与 NPC的交互过程中,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就像当年围棋人工智能 “阿尔法狗” 仅依靠少量来自人类的训练数据,经过不断 “左右互搏” 的训练后,就能轻松战胜真人围棋大师一样。

传统互联网是二维的,意味着它只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然而,随着元宇宙的出现,机器人与世界的全方位交互将成为可能。这不仅包括人与人,还包括人与非人之间的交互,例如人与环境、人与自然、非人与环境等。这些交互可以以各种维度和角度进行,从而获取各种数据。

事实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 “双向奔赴” 的过程:技术进步催生新的需求,而需求端的痛点则进一步激发了技术攻克难关的动力。元宇宙技术目前面临的困境就在于这个正向循环难以实现:一方面,应用场景的局限性限制了技术的进步 ;另一方面,技术的停滞也使得应用场合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因此,向人工智能技术求援,寻求 “破局” 的方法,正是大势所趋。

元宇宙未来:建议与展望

人工智能与元宇宙的融合将对产业升级和商业创新产生全方位的影响。首先,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时空界限将被打破,许多今天受到时空限制、必须在现场进行的交互活动,未来在元宇宙空间中将得以实现。其次,目前许多商业模式受限于时空,但通过元宇宙,很多新的商业模式都将得以实现。例如,产品展示等业务活动将不再需要亲临现场,利用元宇宙技术便可实现远程沉浸式体验,从而免去大量的舟车劳顿之苦。不仅仅是商品展示活动,在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基础上,再加上相关配套技术的成熟,包括教育、医疗、旅游等众多活动都可以实现线上化。这将极大地降低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的获取成本,旅游也将变得更加便捷且身临其境。这将催生出无数新的商业可能性。

AIGC兴起 ≠ 元宇宙衰亡,AIGC技术驱动元宇宙文艺复兴之路的视野与机遇实际上,抛开那些超越实际技术支持能力的空谈,“元宇宙 +人工智能 +物联网” 的组合确实为业界提供了巨大的创业空间,其市场潜力与之前孵化出众多 “独角兽” 公司的 “互联网 +” 相当。此外,元宇宙本身的软硬件开发也仍属于待开发的 “蓝海”。尽管元宇宙产业当前正处于一个阶段性低谷,但只要解决基础配套与应用场景这两个痛点,打通产业正向循环,那么其大规模爆发式增长并非遥不可及,最快未来两三年就可能迎来飞跃。这也意味着,当前的低谷期可能正是进入元宇宙产业创业的绝佳时机。在元宇宙概念被热烈讨论的那些日子里,市场往往会受到投机性游资的影响而变得不理性。然而,正如一句谚语所说:潮水退了才知道谁是裸泳!那些真正有初心、愿意做实事的创业者,会在行业低谷期坚持下去,并在下一波增长浪潮的开端收获到最丰厚的回报。

对于个人来说,在元宇宙时代即将到来之际,最重要的则是保持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需要多听多用,有机会还应该去体验、思考和评判这一新技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日常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有多大。之前,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热议焦点在于,许多人一方面憧憬其改变世界的无穷力量,另一方面又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自己在职场的作用。元宇宙技术带来的影响则是类似的,对于虚拟空间中的生活,大家同样是又喜又怕,一方面欣喜于元宇宙世界能够让真实世界中太多无法企及的梦想瞬间成真,另一方面也害怕人类会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导致《黑客帝国》电影的剧情不幸成真。

因此,只有通过实际的认知、接触和体验,诸如人工智能和元宇宙这样的技术才能真正被理解,并从闲聊的谈资转变为能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投资中接触到的事物。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家已经见到了太多原本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概念逐步融入寻常百姓家,而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

作为新生事物,元宇宙自然也会带来一些特有的疑问,并引发前所未有的争议。比如,在元宇宙平行世界中,现实世界的法律与道德规则是否还继续适用?我们是否需要在元宇宙中建立一套独特的规则体系?对于现实中的监管机构来说,它们应该如何面对可能在 “平行世界” 中出现的是非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一新事物对现有伦理体系的冲击和重塑,以及如何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元宇宙进行非法活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日后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个可能重塑整个社会认知乃至每个个体日常生活的新事物,回避和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勇敢面对挑战,敢于接纳 “新世纪”,才能为人类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来源:公众号 开放城市共同体)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